书包小说网p站小说-国外情色故事

网站重新改版,打开速度更快,所有小说都在

首页 >p站小说 / 正文

11 重新开始的欧斯卡(第十一章) | 重新开始的欧斯卡

2025-02-16 17:37 p站小说 2100 ℃
[chapter:第十一章]

“你觉得,法兰西的敌国是哪里呢?”
欧斯卡不知道,海上那对姐妹的对话。她想看看,自家妹子有没有欧陆外交的格局观念。
“单从陆地上看,是奥地利帝国,他们占据着德意志与意大利的很多地区,也拥有着匈牙利等肥沃的国土。再说,路易十六国王不正是奥皇的亲妹夫吗?”
玛蒂尔德顿了顿,然后接着把自己一直以来的想法和盘托出
“不过,有两个国家对法兰西威胁巨大。一个是英国,他们的海军可以轻而易举切断我国与海外世界的联系。他们的殖民地遍及全球,着实让任何一个有志于海外扩张的列强眼馋。
还有一个是俄罗斯帝国,他们深居东欧内陆与北亚荒原,却接连大败瑞典、普鲁士与土耳其帝国。听说他们近些年还打算进攻波斯。他们的陆军一旦调转枪口,会不会比奥国更危险?“
还好。长期的基层生活没有磨掉玛蒂尔德的大局观。
从最直观的角度看,英国的确很麻烦,宁可大借国债也要到处撒币支援欧洲大陆各地的反法同盟战友拖住法国,然而就目前看来,又看似是最不关乎法国国家利益的干涉方。
东边内陆的俄罗斯帝国更是从未与法兰西进入过战争状态,甚至七年战争时期是抗英盟友,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由俄国发起的“武装中立联盟”极大地震慑了继续战争的英国,间接给法国等援助美国独立提供良好的国际环境。
相对而言,其他欧陆强国的形象未必能在此时的法兰西得到正确认识:
西班牙同为波旁王朝“余孽”,却并没有与法兰西势不两立的利害冲突;
葡萄牙是被英国以《1386年英葡温莎条约》(注:这也是世界历史最悠久的同盟条约,14世纪延续至21世纪依旧有效)拉进战局的,西班牙能和平葡国就能和平;
荷兰共和国参战属于崩溃前的胡作非为,并不是认真准备加入的反法联盟,而且荷兰的海外殖民地不少,如荷属东印度(印尼)资源丰富,如荷属好望角战略位置重要,所以笼络的价值大于离反;
普鲁士参战主要是担心革命思想传播对其军事专制统治造成影响,经过德意志境内的几次战斗屡战屡败,存在议和的可能性。
表面上最咄咄逼人的奥地利帝国,一败于德意志,二败于意大利,甚至至今也不见他们的军队独立于英国安排之外行动的一次成功战例。
在接管奥国于北意大利和南德意志的势力范围之后,不宜与奥国死缠烂打,避免奥国力不能支,给更东面的俄罗斯帝国趁势南下扩大领土的大好机会。
“所以,我对政府派拿破仑去打埃及,是很有意见的。”
玛蒂尔德仔细看了看周遭。安安静静,没有人。虽说她们远在外省,敏感的“旧贵族”身份让她们的每一句“忤逆”都能变成断头台上的铡刀。
“姐姐你小点声说…靠过来点,我是担心哪。”
“你知道,什么是哈里发制度吗?”
一开头,欧斯卡提出了一个与俄罗斯和英国毫无关系的政治概念。玛蒂尔德不是不知道这个词,而是不知道,为什么这个词要和俄罗斯与英国有关系。
自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灭亡埃及的马穆鲁克王朝,“继承”了该国扶持的阿巴斯王朝(黑衣大食)末代哈里发的位子,土耳其苏丹便是伊斯兰世界的哈里发。
哈里发尽管最初只是“真主仆人”的单词,经四大哈里发时期与倭马亚王朝的操作,成了伊斯兰世界的皇帝称号,而且政教合一,既是世俗的伊斯兰世界皇帝,也是宗教的伊斯兰最高教长。
现而今的哈里发,自然就是土耳其帝国的苏丹塞利姆三世…等等?现在的埃及,不正是土耳其帝国最肥沃的行省之一吗?
玛蒂尔德一下子弄明白了:姐姐反对进攻埃及,反对的是得罪伊斯兰教的哈里发。

“姐姐,照你的意思,如果不打埃及,法国该怎么对土耳其帝国呢?我可是听说,拿破仑对团结土耳其的死敌波斯(卡扎尔王朝)打进印度很有兴趣哦。”
玛蒂尔德最后调侃了一下姐姐欧斯卡。欧斯卡可是公认的波丽娜的“老部下”,波丽娜又是拿破仑最宠爱的妹妹。
“我给你…好吧,我这儿没有地图。我给你说吧…”
接下来,欧斯卡给自己的妹妹讲解她脑海中的近东形势。那里是看似与欧陆主战场毫无关系的次要地区。
自从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回教土耳其帝国退出匈牙利,波斯尼亚-塞尔维亚-多瑙河两公国(瓦拉几亚、摩尔达维亚,罗马尼亚前身)的国境线便大体是奥地利帝国与土耳其帝国两国的边界。
然而,奥地利虽说几次卖了波兰与俄罗斯队友,这几次却说明奥国对这条边界以南的巴尔干半岛很有野心。这条边界,未必能阻止得住奥地利军队的步伐。
另一边,北高加索。这里生活着许许多多信奉伊斯兰教的部族,如切尔克斯人、车臣人、卡巴尔达人、诺盖人等民族。
他们长期以来与周围所有国家都有矛盾,但随着沙俄崛起,他们与俄罗斯的矛盾越来越大,车臣等民族时常劫掠俄罗斯边境移民杀人毁村的事在俄国时有发生。
如果操作合适,他们即使不会加入,也可以配合哈里发的圣战号召对异教徒俄罗斯捣乱。
远方的中亚,生活为为数众多的突厥民族。哈萨克民族自叶卡捷琳娜时代起,小玉兹并入俄国,中玉兹“加强管理”,他们未必不想回复独立自主的突厥人国家。更南方的布哈拉汗国、希瓦汗国、浩罕汗国等也是突厥人穆斯林国家,未必不能趁机捣乱。
更远方的英属印度,英国人为了殖民统治方便,消除莫卧儿帝国与各回教苏丹国的影响,把德里苏丹国以来养尊处优的穆斯林知识分子拉下神坛,培养了很多本地印度教徒管理人员。而,印度有着人口众多的穆斯林群体,如印度河下游与恒河下游更是穆斯林一统天下的地区。
“于是,土耳其帝国是关键,对吗?”
玛蒂尔德可以清晰地把这一切推导到一切。衰弱到连俄罗斯都能屡屡轻胜的土耳其帝国是启动这一切的钥匙。
“没错。第一,我们可以利用土奥矛盾与土俄矛盾,以奥俄迫土,压迫土耳其与我国结盟。他们的入盟,即使有着许多保留条件,对我们强化在欧洲的地位都是一个胜利。走最短距离,我们就可以进入亚洲,这也是更好帮拿破仑征战亚洲。
第二,高加索的穆斯林部族是我们与土耳其都能使用的一把刀子。北高加索与莫斯科之间一马平川。俄罗斯可以把军队开进巴黎,却不能保证伏尔加河流域处处设防。
第三,中亚可以成为我们的新战场。那里的穆斯林民族饱受俄国压力。哈萨克与鞑靼斯坦(塔塔尔人)更是亡国,在形势对我们有利的情况下,他们未必不能采取行动给我们帮忙。
第四,英属印度的穆斯林人口占比巨大,可以成为我们利用的棋子。我们可以支持十三州殖民地脱离英国建立美国,我们也可以支持穆斯林印度脱离英国削弱他们。“
想法很好,但是…玛蒂尔德想到了法兰西现在面临的殖民地危机。
“姐姐,你要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即我们一边要镇压法属圣多明哥(海地)的殖民地独立危机,另一边又要支持印度人民族独立?”
欧斯卡听到此话,顿时笑了场。已经多久,没听过这么天真可爱的外交观点了。如果仅仅是因为表里如一,莫要说英国与俄罗斯,就是法国,拿什么在西班牙宣誓过主权(注:西葡关于瓜分世界的《托德西里亚斯条约》规定西半球除巴西均归西班牙所有,但英法等其他列强不承认该条约)的西半球建立过新法兰西(密西西比河流域)殖民地?
“独立?不,你太高估印度的民族多样性了。孟加拉人、阿瓦德人、信德人等民族都是穆斯林,但他们都是本位主义,出了事反英国我信,真的靠他们零零碎碎闹一闹能实现完全的民族独立?太高看他们了。我不喜欢英国,可我不会为此低估他们的殖民军实力。”
玛蒂尔德有点跟不上思路。照这么说,干什么还要支持这么必败无疑的民族独立事业?
“你想不到了吧?第一,他们的乱局会为我们重返印度提供绝好的借口。第二,英国是绝不会放着印度不管便去其他地方大打出手的。第三…”
“第三?”“印度教徒与穆斯林不能团结起来。哪怕是我们,也必须为此添一把火。”

玛蒂尔德万万没想到,欧斯卡姐姐还没打进去,就想到了这一步。
多少真信了点启蒙思想的妹妹,打算劝劝姐姐,不要明目张胆地破坏她心目中多少有点神圣的真理。在巴黎,多少报刊杂志的文笔可是把这些夸得震天响。
换句话说,彻底的现实主义,不要自由、平等与博爱,那么,法兰西革命到底在闹什么?国外到处争权夺霸,肆无忌惮种族歧视,国内能说真的是自由平等博爱吗?
“姐姐…我是担心。你说这么做,我们的这场革命…”
提到革命,欧斯卡心底五味杂陈:革命给了她带兵打仗扬名立万的历史机遇;同样,革命毁了她全家,让她们风雨飘摇。
“革命为了什么?你知道吗?”
突然来了这么大的哲学问题,饶是玛蒂尔德也照样胸中无策。欧洲大街上随便找一个人,拦住就问“上帝是什么”,或者去西亚问“真主是什么”,除了万军之神(上帝)或者普慈特慈(真主),别的大概也就是重复教条上的说辞。
她回答不了这么大的问题。
“你不知道吧?对拿破仑来说,革命是翻身的机遇。革命前的小贵族出身,他是基本没机会以现在这个年纪有远征军司令的机会的。机会越多,他在军事冒险中不断取得新社会特权的机会也越多。
对波丽娜来说,一方面为了不让哥哥失望,一方面为了维护法兰西的现秩序,她会不断前进。并且,她之下的夏洛特、珂赛特等人的地位全都与她挂钩,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对之前我见过的那个狱长,无论革命说了什么,他能够靠着批斗像父亲大人那样的‘反动贵族’,从一个老百姓变成一个基层政府的新贵。我相信他还能继续靠着这种侥幸,在乱局中让更多小人物命运多舛。
对其他老百姓,革命意味着什么呢?强制征兵?对全欧洲开战?农村强制征粮?城市天天开批斗会?搞什么华而不实的农业女神节(雅各宾派取代天主教的“尝试”之一)?谁还记得大革命爆发的起点是粮食危机?战争能结束饥荒吗?杀光所有的‘反革命’就能吃饱饭吗?“
革命带来了翻身的机会。然而,革命以来的国内动乱与国外战争,并没有解决革命发生的经济原因。路易十六死了,玛丽王后死了,国库券(雅各宾派政府发行的纸币,也是欧洲最早的纸币)贬值一泻千里,以至于很多地方不用货币,金属货币拼命存起来以防万一,以物易物成了交易主流。
纸币的价值完全取决于政权的稳定性。一旦政权倒台,再漂亮的纸币马上变成废纸一张。
某种程度上债权更值钱,因为尽管非常奇怪,法兰西改朝换代到现在为止,巴黎市政厅开募的公债依旧得到了所有政权的保证支付。
“所以,我哪怕赌一把,也希望与西班牙缓和关系,最好是结成同盟。我甚至不求他们对英国为敌。我只希望他们孤立英国的同时,网开一面,允许西属拉美的粮食能源源不断涌入法兰西。为了这些粮食,如果他们需要防卫海外殖民地,我也愿意。“
如果问黎塞留为什么非要肢解德意志不可,他会说德意志有多么重要的战略意义,四分五裂的德国便于法国扩张领土(如洛林、阿尔萨斯、弗朗什孔泰等原为德国领土,三十年战争后陆续并入法国,完成法兰西本土化)等等。
但是,他会考虑,当时的法国人需要过什么日子吗?他会考虑,法国自三十年战争至法国大革命战争的军事扩张,给普通人带来了什么样的生活水平吗?
他是波旁王朝的摄政大臣,罗马教皇的法兰西红衣主教,不是法兰西普通人的后勤总长。
少小离家去,白骨留归乡。朱门酒肉臭,路有饿死骨。”国强“与”民穷“不矛盾,尤其是”国“执着于一场接着一场军事冒险的时候,”民“只要不至于造反,穷是次要因素。
甚至如沙俄的叶卡捷琳娜女皇,一边对土耳其开战争夺克里米亚与德涅斯特河领土,一边放着伏尔加河的普加乔夫起义不管,同时扩大了农奴制的范畴,强化了农奴主贵族的特权。
沙俄的领土是扩大了,国家是变强了,军事实力是增强了,但是,镇压农奴反抗农奴制的国家机器却也变得更强大了。
欧斯卡不想去反思这种模式的问题。国家的强大,从长期看,对社会整体还是有好处的。比如沙俄农奴制之下的农奴未必比西半球的黑奴遭受更少的剥削,却无人敢像蔑视黑人“人种先天低劣“一样蔑视俄罗斯农民。
这种蔑视的得以幸免,的确需要国家的强大才能实现。曾经不断劫掠俄国农民当奴隶出卖的克里米亚汗国,现而今早已灭亡于俄国的扩张,反而是克里米亚的鞑靼人成了自己土地上的奴隶。
“法兰西是我们的祖国。但是,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我们还是得做点人事。”
为什么一定要用撕裂社会的方式实现社会进步?这不是自相残杀吗?
那么,究竟是谁错了呢?
王室没有能力更没有意志去制止住全社会的沉沦,贵族们把持着过多的社会资源却毫无作为,又赶上了粮食歉收的天灾与美国独立战争债务为主的巨额赤字,而整个社会必须得为这一切的结束付出血的代价。
罗伯斯庇尔为此做过定论:“路易十六必须死,因为祖国(法兰西)必须生。”
至少,欧斯卡想少死点无辜的人。玛蒂尔德不知可否,寻了托辞,重新歇息养精蓄锐。

小说相关章节:不沐时雨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