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包小说网p站小说-国外情色故事

网站重新改版,打开速度更快,所有小说都在

首页 >p站小说 / 正文

103 第一百零三章:珊瑚宫心海内阁的“三板斧” | 【原神OOC同人】云来海战争

2025-02-16 17:34 p站小说 1500 ℃
任何改革的基础,其实是钱。

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和郑国子产改革,战国魏国吴起变法和商鞅变法,汉朝桑弘羊的盐铁改革,唐朝杨仪的两税法,宋朝王安石变法,明朝张居正变法,清朝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无论成败,实施都离不开所在政权(包括割据政权)所能提供的财政基本盘。

如今珊瑚宫内阁外靠侵略璃月和国际窗口期做大了外循环,内靠外部资源带国内发展做大了内循环,内外双循环同步起飞的背景下自然不缺做事的启动资金。

比起相信后人智慧,她和领导的内阁班子在任内即开始了“三板斧”阶段的改革。

——第一步,是建立稻妻特色的“浙江模式”。

所谓浙江模式,外靠移民海外的浙江侨民打开各国市场和当地供销渠道,内靠各县市村镇的特色企业做起“特色乡镇企业”(乡镇县做外贸的供应端),如著名文具品牌得力,所在不过是嘉兴市下辖的海宁县,是地道的县级企业,却可以行销全国乃至国外的华人华侨企业,青田一个镇子更是做到不出镇吃遍世界各国的美食(侨民回乡的文化产物),外靠外贸,内强乡镇,做到了“全省无贫困县”的集体小康。

稻妻国原先破碎的地理形势受限于山地和海洋,天然是一块一块分割的区域,虽说三大财阀靠集群优势顶住了枫丹至冬两强的竞争压力,国内的各地基层供销仍有很大提升空间,换言之,光靠一些片区的集中工厂与子公司,无法做到彻底铺货全稻妻的基层,无法做到让稻妻各地的村镇留住人口不外流。

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法制造地区的强力产业,就不能责怪人口外流。

珊瑚宫心海《稻妻列岛改造论》明确提出,要做到稻妻的乡镇能有各自的“拳头产品”,实现从下而上,全国各地产业构成整体,分散(乡镇县市的充分就业)和集中(全国社会化大生产)两个结合,避免人口过度集中西京(珊瑚宫)/中都(稻妻城)等大城市,造成国家产业布局的畸形。

为此,珊瑚宫心海在一系列涉及到地方民间融资的问题上故意示弱,刻意淡化国家央行和财阀银行的作用,从而让各地首先能形成扎根基层的各类“地根钱”。

所谓“地根钱”,类似李氏朝鲜的“契”,和古代中国的“乡约”财务部分,主打一个“当地集资办当地事”,是一种地区小农经济为集体自保,地方集资办个抗灾抗险基金的模式。

由于稻妻自古以来是一个地方豪强盛行,没有武装冲突版本的魏晋坞堡模式,“地根钱”的主导权自然而然落入了各地乡村的豪强手中。

之所以这些豪强没有像古代中国和朝鲜,陷入了土地兼并的死循环,正是珊瑚宫心海给他们指出的新出路:卷海外的资本主义市场,可以得到比直接土地产出更多的经济收益;为了卷海外的国际市场,客观上需要规范生产和经营纪律,提高客观的竞争效率。

事教人,一教就会。

为了获得比国内种地更多的经济效率,这些豪强一方面立足本地的自然环境和政策优劣,最大限度开发出如“龙野酱油”“原田墨粉”“肥后苏打水”等独树一帜的地方特色产品,一方面积极和三大财阀合作,以眼花缭乱的挂靠形式进出国内外市场,另一方面发挥地方组织力优势,组织乡村闲散劳动力“集团勤务”,出国到须弥等国赚取侨汇。

百花齐放必然涉及到过度竞争,这个时候就涉及到中央干预,比如通商产业省。

譬如某类产品在枫丹外销市场的过度竞争,通商产业省就会约谈相关产业的老总,“协调”一个统一的对枫丹外销的“集团方针”,做到稻妻企业在对外谈判上的立场一致,避免无效内耗,集中力量办大事,先把“稻妻制造”的牌子打出去再说其他。

“地根钱”也逐步过渡,做到“立足本地,经营规范”只用于地方的基金平台,从道政府市政府再到乡镇纷纷成立政府或地区所属的公信基金。

此外,稻妻经济人及团体联合会作为准官方的“全国商会”,也会积极协调稻妻企业的内外经营,避免出现异世界中国品牌一哄而上却很少能不靠国家财政,独立生存进世界前列的局面(稻妻是资本主义国家,原则不搞国企)。

只要各种特色的生产线能留在稻妻的村镇,村镇才能留住人口,从而实现珊瑚宫心海设想的德国模式:大城市负责大的经济事务,中小村镇分散生产,战争局面可以分散保护设备和产能,经济层面能让产业下沉村镇。

——第二步,打造一套全国交通网。

稻妻列岛是一个碎片化的列岛,群岛之上又因为花岗岩山体分割出一大堆彼此不连的片区,若非统一的神道教思想先行,原本应该破碎成加勒比海一样星罗棋布的零散岛国。

虽说神里绫华内阁通过大力扶持三大财阀,由三大财阀去和国际企业竞争,保住了国内航运和陆路运输不受制于外国,却只能说建设了一堆线路,比如中都到营州(影向山)的铁道,水月池到离岛的航路等。

包括随着枫丹传入的航空器的必然铺开,打造统一的交通网络,实现多条线路/多种方式的集中集约管理势在必行。

万一出现战乱,这种集中管理也能极大节约军事调度的成本,“全国一盘棋”。

珊瑚宫心海为此扩大了交通省的权限,将铁道/水运/空运等具体的运输部门分置交通省下辖的厅,首先从政权结构上确立交通省对各交通部门的领导权。

其次,对于原先各家财阀野蛮扩张,造成甚至一个城市——比如中都的市内电车,就因为小仓财阀和长野原财阀错综复杂的竞争,分割出至少五个电车公司——都无法统一管理市区的交通,珊瑚宫心海首先先拿大城市的交通说事。

因为大城市基本代表一个国家的脸面,而规范城市的交通总是比规范各道(稻妻实行唐朝的道州制)好操作,珊瑚宫心海内阁授意下,中都市政府/西京市政府等大城市市府接连发布相关的《市政统一管理条例》。

经过短暂却矛盾激烈的谈判,这些大城市成立相应的市属交通公司,第一步尽量留用原有各家辖下的职工,保证现有的电车/巴士/城际火车/新设地铁(第一期仅限国都中都)的运营不受冲击,维持正常的城市交通运营;

公司按股份制,原先各家公司的控制权经“谈判”(政府压力版)折算成各家新市营交通公司的股份,管理实行中央委员制,市政府代表作为当然委员,且市府基金当然入股,对国际国内继续了市营交通的私有制,让原先的管理层继续发光发热,当“汉弗莱”式的职业管理者,规避矫枉过正的官僚主义亏损经营。

随着中都和西京的市营交通改革结束,珊瑚宫心海第二步便是如法炮制,先后对海运,河运,铁道和公路交通进行类似的改革,方针是既保持稻妻资本主义私有制不动摇,又确保这些交通产业必要的市场活力。

土地问题自然是个老生常谈的事,为此珊瑚宫心海同时紧锣密鼓做了土地改革,这类土改肯定学不了红色政权,心海自己便是海祇岛的大地主,只能是蒋介石在台湾,李承晚在南韩,麦克阿瑟在日本那一类“保障私有使用+实现国有管理”。

心海从海祇岛拿自己家族的地权开刀,率先搞出了“地权换股权”,也就是土地从此以后谁也不能像古代一样世袭,但是一个地区的土地集中起来,成立一个管理这地区土地的单位,然后所有人按原先的产权折算股份,既保住了财产性质的私有制,又实现了土地的集中管理。

豪强们的资本主义化也随之不可逆转,也就是实现了“地权换股权”后再也不能和古代一样关起门当地主,而是要作为类似普鲁士地主资本家,做好上一步骤的乡镇企业融资和经营,用制度环境的彻底变革逼着他们去当企业家而不是地主,当好稻妻天皇陛下的一颗封建资本主义螺丝钉。

而交通网的建立也让各地不可能在和古代一样完全封闭,此前的点线交通被全国一盘棋的交通网逐步取代,各地的产业和就业也不再局限于“举目不过三十里土路”的朱元璋式小农构想,也让乡镇企业有了必须要在全国统一竞争下“走出去”和“站得住”的生存需要,靠生存压力逼出卷出企业乃至所在乡镇的核心竞争力。

变革交通只是一个具体操作的方式,真正的主要目的还是服务于上一步骤的“产业下沉乡镇”。

——第三步,教育改革。

神里绫华内阁只是横向初步做了“引入枫丹模式西化科学教育”和“弘扬稻妻传统武士道忠孝观”,对学校的教育内容只停留在具体教授什么内容的技术层面,而对纵向的指导制度没有太多的细节。

其后的珊瑚宫心海内阁为此进行了纵向的改革,或者说,宏观分流。

稻妻帝国需要的是能在各行各业,生存下去,发光发热,让稻妻这个民族能在世界上有一席之地,能和列强真正比拼产业硬实力的人才,而不是仅仅做题和背书,指望靠考试带全家一起起飞,靠学习成绩远离亟需建设的穷困故乡,甚至一去海外找高薪的所谓的人才。

这种情况下,比起综合教育却只适合精英“穷学武,富学文”的大学,稻妻帝国需要的是更多的职业教育。

为此,珊瑚宫心海修改了《大稻妻帝国教育令》,正式把经调研后毕业生表现优异的一批学校列为“高等院校”,从制度上“抬旗”;

考试制度实现双规分流,仿照异世界的德国模式,小学毕业即分流,严格给综合教育的名额,保证90%以上的人肯定达不到综合教育的考分门槛,必须分流到政府希望的职业教育轨道去,即综合教育和职业教育双规制;

职业教育也搞职业初中和职业高中,直到与大企业合资办的“内招”职业大学,主打一个上学就要力所能及当生产力,通过知识理论(根据年龄段逐步学习上到自动化和数控,下到锻床机床画图纸)和实操积分(各职业院校强制绑定一家或多家合法企业,用实操积分高低而非纸面考试决定能否毕业)。

如此制度,既有利于稻妻各贵族精英们理所当然卷上更适合他们的综合教育,赛道排除掉了所有出身不如他们的稻妻寒门,又实现稻妻帝国客观发展需要一大批理论知识和实际经验具备的高技术素质劳动力的需要,还能趁机砍掉产出太低又养一批学术官僚的低效率大学的存在,该破产破产,该转业转业。

虽说如此泾渭分明的双规教育留了口子,那就是如果能超前规定受教育年限,考取工程师资格的话可以再转回综合教育去,这样却也是给未来“密宗”封闭发展的精英门阀们一点小小的竞争压力;

况且这样的天才人数之少如九牛一毛,量变太少不可能引起质变,真进去也是这样那样被同化成门阀的一份子,不会改变双轨制维护稻妻精英和寒门制度化分流的本质。

任何改革要能推行,必须赢得统治集团的支持,即使是其中的一部分,否则中枢自爆,改革必然付诸东流。

虽说如此,稻妻帝国的职业教育到底是保证劳动力有饭吃,规范职业教育也有在不设《劳动法》——稻妻是提瓦特世界唯一没有任何各级劳动法规的国家——的前提下,尽量保证劳动者素质换待遇的稳定性的考量。

加上稻妻的门阀精英远离大部分人的视野,对很多具体的业务能不管就不管,这样职业教育的劳动力可以在除了最顶层以外(预留给精英们“收租”)任意去卷,下到工头和段长,大到车间主任,制作所所长(厂长),地区经理和职业经理人。

这套模式对稻妻不算陌生,因为在种姓制度(武士制度)的时代,成为官员必须要有武士家族的血统,其他没有武士血统的人要卷,只有靠不看出身也能接受三教九流入行的商业,为了经商也必须要认字,为了赚钱去读寺子屋,也就是念书对稻妻底层人一开始就只是糊口必备的前置条件,不糊口不念书。

制度本身预留的空间保证了落实的合理性,“多方利得”的稻妻谚语最大限度在这套改革中体现,也确实让很多不适应机械填鸭教育的稻妻底层人有更合适的谋生之路。

——“.......珊瑚宫总理阁下剪彩西京市三友百货店......肯定了西京人民敢于争先,勇于开荒,率先做出‘全球无死角联购包货运’平台的成绩......稍后前往西京市海外侨民纪念碑,为所有在海外劳务中奋斗和牺牲的西京人民献上薄礼,鞠躬致意......没有海外侨民血和泪换来的外汇,没有无数西京人做大做强国内外市场的拼搏,就不存在现在的西京市......我们稻妻这个种族是‘家’,无论何时,大家都要照顾好彼此,因为无论谁来‘当家’,可以不是我,可以是任何人,‘家’都要好好活下去.......”

《稻妻每日新闻》XXXX版

小说相关章节:不沐时雨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